产品搜索
 
借船出海:荷兰欲重振潜艇制造业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4-04-20 03:49:35    文字:【】【】【
摘要:借船出海:荷兰欲重振潜艇制造业(主管q+83670629 Skype号live:.cid.a0aac7b1fef6d741)为您提供注册登录服务。信誉好、速度快、安全稳固,支持客户端下载,支持手机端下载。现在注册即有机会享受188的红包奖励!

  天选团队据报道,3月15日,荷兰国防部国务秘书克里斯托夫·范德马特在登海尔德海军基地发表讲话时宣布,荷兰海军“海象”级潜艇更新项目“花落”法国海军集团。根据这份价值56.5亿欧元(约合61.7亿美元)的合约,法国海军集团将为荷兰海军建造4艘新型常规动力攻击型潜艇。

  在当前世界地缘政治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海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已成为国家防务能力建设的重要一环,不仅主要军事大国高度关注,部分中小国家也在设法提升海军战力。此次荷兰斥巨资对潜艇进行升级换代,就是提升自身防务能力、特别是重振潜艇制造业的重要举措。对此,荷兰国防大臣卡伊莎·奥隆格伦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将其称之为“加强安全的重要一步”。

  荷兰虽然国土面积狭小,历史上却曾是海军强国。作为昔日欧洲最强海上贸易国家之一,荷兰早在17世纪便赢得了“海上马车夫”的名号。其海军建设飞速发展,不但舰船总数一度超过英、法海军总和,在潜艇建造方面也颇有建树。

  天选

  1620年,荷兰工程师科内利斯·德雷贝尔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可以真正潜航的潜艇——“隐蔽的鳗鱼”。这艘潜艇用牛皮包裹铁框木架,通过羊皮囊注放水控制上浮下潜。此后,荷兰还发明改进了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潜艇技术,如潜艇水下潜航必不可少的“通气管”技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荷兰一直坚持自建潜艇,先后研制出“海豚”级、“旗鱼”级、“海象”级、“海鳝”级等多款潜艇。由于荷兰潜艇多以海洋哺乳动物命名,被外界戏称为“海洋动物园”。其中,“海象”是20世纪90年代最先进的常规潜艇之一,同时也是北约成员国海军中为数不多具备远洋航行能力的柴电潜艇,由此成了荷兰海军一张亮眼的名片。

  “海象”级潜艇项目早在1978年就已启动,荷兰海军原计划在“旗鱼”级潜艇退役后补充6艘“海象”级潜艇,但实际只建成了4艘,于1990至1994年间先后入列服役。该型潜艇舰长67.7米,宽8.4米,水面排水量2350吨,水下排水量可达2800吨,推进系统为3台12缸四冲程SEMPT-Pielstick柴油发动机,输出功率可达4兆瓦,单轴推进,配有5叶大侧斜螺旋桨,9节航速时最大航程可达1万海里。

  “海象”的设计制造有不少创新改进之处。如“泪滴形”双壳结构设计将水下最高速度提升至20节,MAREI高强度钢制造工艺减少了船体中的调节器和焊缝数量,使得其最大潜深超过300米,同时也更加静音。“海象”最具创新性的地方当属采用了当时较为领先的X型尾舵。这种设计具有安全性高、回转半径小、机动灵活、抗沉性强等诸多优势,后来被瑞典、德国、日本等国家的潜艇广泛采用。凭借“SEWACO-8”作战数据自动处理系统、“吉普赛”(GIPSY)数据系统和综合火控系统,“海象”在数据处理、传感器、武器和平台控制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自动化程度。

  然而时移境迁,随着荷兰潜艇制造业的衰退,其潜艇部队也开始“青黄不接”。自“海象”之后,荷兰潜艇制造企业再未接到任何订单,落入“颗粒无收”的尴尬窘境,“海象”也成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荷兰海军唯一在役的潜艇。掐指算来,如今“海象”已经服役30余载,远超其25年的设计使用寿命,的确是有点“廉颇老矣”的味道。

  为确保潜艇部队在新舰列装前不至于“挂空挡”,荷兰海军只好想办法为该型潜艇“续命”。2013年5月,荷兰国防部与荷兰船舶技术服务供应商英泰公司(Imtech Marine)签署合同,通过升级改装将“海象”使用寿命延至2025年。然而,从目前情况看,新一代潜艇估计最快也要到2034年前后才能“接棒”。于是,荷兰海军又想出了“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将两艘“海象”级潜艇退役,以便为另外两艘的维修保养提供零部件。2023年10月,第一艘“海象”完成退役,第二艘也将进入退役程序。由此看来,这最后两艘“海象”将不得不在“超长待机”的道路上继续苦撑下去。

  “海象”替换计划始于2014年,在几经延期中,多家国际军工巨头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2019年12月,荷兰国防部宣布,经前期筛选,法国海军集团、瑞典萨博集团和德国蒂森克虏伯海洋系统公司入围竞标名单。2022年11月,荷兰国防部向3家公司发出询价,并于2023年7月收到了递交的标书。海军集团提交的方案是“梭鱼”级核潜艇的常规动力版,萨博集团参加竞标的是基于瑞典海军A26潜艇的C718改型,蒂森克虏伯海洋系统公司带来的是基于该公司为德国和挪威海军建造的212CD“隐身”潜艇的212CDE升级版。

  经荷兰国防部多番研究分析和对比权衡,海军集团的“梭鱼”成了最后的赢家。无论是萨博集团的C718,还是蒂森克虏伯海洋系统公司的212CDE,都是经过多轮筛选才“杀进决赛圈”的“武林高手”,“梭鱼”能够笑到最后,自然有其可圈可点之处。

  一是拥有更为雄厚的技术支撑。“梭鱼”级核动力潜艇被视为目前欧洲最先进的潜艇,相较上一代“红宝石”级潜艇,其AIP(不依赖空气推进系统)模块等技术性能实现了质的飞跃。目前,海军集团已建成3艘“梭鱼”级核潜艇。相较之下,萨博集团的A26潜艇还处在研发“进行时”。常规动力版“梭鱼”有着核动力版相同的血统,具备同样的先进流体动力学船体以及强大的战斗系统和声呐套件。海军集团目前拒绝透露发电/储能解决方案架构的具体细节,但明确表示其将基于成熟的技术,可提供长续航时间和“宽广的作业范围”。

  二是更加符合目标客户的产品需求。根据荷兰国防部的要求,新潜艇既要能够在荷兰近海的浅水区和狭窄航道中“腾挪”,也要具备后勤自给能力,能够在远海和较深水域执行全球任务。此外,近年来荷兰国防部视潜艇为“最重要的战略武器系统之一”,一直努力维持并提升潜艇战力,尤其是长时间独立作战能力。荷兰国防部2023年4月出台的加强三军远程常规打击能力计划中明确指出,海军舰艇缺少威力大、射程远的武器。“梭鱼”方案非常贴合荷兰海军的需求:一方面,船体大小适中,能够同时满足执行近海浅水任务和远洋深水长时间作业的要求;另一方面,改进的鱼雷管可以发射“战斧”等远程巡航导弹,从而大幅提高了海上远程打击威力和作战能力。此外,得益于更先进的传感器、通信系统以及非穿透性光电桅杆技术,该型潜艇具有出色的反潜和情报、监视、侦察(ISR)能力,非常适合执行情报搜集任务。

  当然,具体报价对于此次中标也功不可没。荷兰国防部称,海军集团“成功为多种能力提供了平衡且切合实际的报价”,低于项目预算。荷兰《电讯报》指出,由于海军集团为部分国有,因此能够“以最优惠的价格提供最好的潜艇”。难怪国务秘书范德马特表示,当三家公司的标书一起放在办公桌上时,他“几乎一眼就相中了”法国的那份。

  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冷战结束后国防压力骤减,加之国际军工市场竞争加剧,荷兰潜艇工业遭遇了“零订单”的寒冬,由此导致专业人才急剧流失,产能大幅滑坡,并陷入恶性循环难以自拔。荷兰潜艇制造企业陆续关门破产,就连曾建造“海象”的鹿特丹干船坞公司也未能幸免,荷兰潜艇工业随后长期处于“濒死”状态。因此,这次潜艇采购并非一次普通的军火交易,同时也是荷兰借机重振本国潜艇工业乃至整个军工造船业的一次努力。

  基于这一考虑,荷兰国防部在招标中可谓“用心良苦”。尽管荷兰不再拥有“整艘”潜艇自主设计、工程和建造能力,但荷兰国防部希望能让荷兰本土军工参与潜艇的建造和维护。在开标前的预筛阶段,就将未与荷兰工业部门建立必要合作伙伴关系的西班牙纳凡蒂亚公司淘汰出局;在投标阶段,积极鼓励竞标方提高荷兰工业和技术机构的参与;在评标阶段,明确表示中标企业需与荷兰经济部门签署工业合作协议,并将之作为一项“必备关键要素”。这份协议旨在“加强荷兰国防工业的技术和工业基础”,荷兰海军物资维修部也将在新潜艇的维修中发挥协调作用。

  合同签署后,荷兰政府还将与中标企业签署一份谅解备忘录,明确有关使用权、信息安全和知识交换等方面的协议。总之,采购项目的重点就是技术转让和荷兰本土军工的深度参与。荷兰看守内阁经济部长阿德里安森斯称,至少10家荷兰公司和2家知识机构将直接参与潜艇的生产,若是某家荷兰公司退出,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必须由其他荷兰公司来顶替。

  不过对于最后的开标结果,荷兰国内存在不少反对意见。荷兰议会议员克里斯·斯托弗表示,海军集团的游说可能导致了“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并要求正式签署合同前就此展开国会辩论。尽管海军集团表示愿意完全转让技术并在荷兰国内制造潜艇,很多批评者仍不“买账”。他们认为建造控制权仍将由法国人掌握,荷兰军工部门真正参与的程度将十分有限,而且海军集团肯定会青睐法国的就业市场,而不是荷兰军工业。此外,根据合同,前两艘“梭鱼”将在2034至2037年间交付,距今尚有10年之久,届时能否如期交付并真正投入使用也是个问题。因此,荷兰此番“借船出海”以提升战力并重振潜艇制造业,其最终效果如何还是个未知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用性技术,才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释放出驱动创新的力量,也才能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自生成式人工智能(AI)程序,如ChatGPT发布以来,何时及如何利用它撰写研究论文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4月19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程功团队与合作者在《科学》发表论文,提出了一项阻断蚊虫传播传染病的新策略。

  量子光源芯片是量子互联网的核心器件,可以看作点亮“量子房间”的“量子灯泡”,能让互联网用户拥有进行量子信息交互的能力。

  在山西省翼城县,通过政府搭台,构建科企合作机制,普查新发现的爆裂玉米种质资源“珍珠玉米”加快了品种开发步伐。

  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形势和有关政策。“我国新型低空飞行器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特别是信息通信、北斗导航、高精导航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一些企业的自动驾驶技术也不断进步。

  2022年底,清华环境研究院携手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无人机的挥发性有机物精准溯源技术。”截至目前,清华环境研究院已经取得了600多项知识产权,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转化了30多项清华大学专利,形成了25支研发团队、51家孵化公司。

  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爆火,引发了人工智能领域新一轮的科技竞赛。“大模型为通用机器人提供强大的能力,人工智能可以将运算、感知、认知、决策、创造等各类智能集成应用在机器人平台上。

  “总体来看,今年论坛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医疗健康、清洁能源等民生科技领域。“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突出成效体现为‘六个创新跃升’和‘五个全球前列’。

  新能源目前主要指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以及二次能源如氢能等。风和光都是自然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广西中医药研究院中药资源团队在开展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和广西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中,发现石山油桐、美脉假糙苏、线叶度量草、广西割舌树、洞生香草、广西肺筋草6种高等植物新物种。

  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这一最新调查数据意味着什么?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30%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仍有不小差距,未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还有哪些挑战?

  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39.6%,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连续五年稳步提高。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共同的期盼。

  中国科协16日发布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呈现提速增长趋势。

  施工人员在做桥梁前移施工准备。呼兰河上,桥墩破冰器分外醒目;庆安制梁场的智能化保温棚内,一榀榀桥梁在蒸汽中凝固成型;哈伊高铁全线建成通车后,将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出行需求,为加快建设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贡献力量。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树涛、副研究员时连鑫团队研发出新一代针对黏性渗出液,如糖尿病足渗出液的单向导液伤口敷料。该研究为高黏性渗出液引起的伤口愈合困难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医用敷料、渗液管理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作为一种新兴的林业信息化科技创新手段,智慧林业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指导与管理。回顾智慧林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智能化革新已经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习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同时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从内涵及本质要求来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脚注信息
 Copyright(C)2023-2033 宁波门徒娱乐渔业公司
百度地图 谷歌地图